从北京预付式消费资金监管新规简析预付费业务监管趋势
2021-09-10

伴随着疫情影响和近期的行业监管措施加强,健身、医美、教育培训、餐饮等预付费模式的风险凸显。2021年8月5日,北京市体育局发布了《体育行业预付式消费领域资金监管实施细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继上海2019年6月4日颁布《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单用途预付消费卡存量预收资金余额管理实施办法》后,又一个一线城市出台对预付费资金实施监管的管理措施。无独有偶,深圳市商务局也于2021年6月15日发布了《关于开展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并预计可能在年内出台全国领先的预付费管理举措。这预示着预付卡领域将全面触及到预付费业务领域的核心利益,极有可能对相关行业带来大的冲击和重新洗牌。

 

预付费监管措施的密集推出和国内近一年来由预付费引发的行业变动不无关系。关于教培机构倒闭、体育健身机构跑路的负面舆论,几乎成为预付费领域的最大担忧。此类预付费业务,实际上是消费者通过开次卡和年卡这种“预付卡”提前缴纳的预付款,也是健身行业行之已久的常态,即先收费后服务。长期以来,预付卡缺乏监管导致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预收资金被挪用于不动产、股权、证券等投资或借贷途径的问题,二是发卡企业卷款跑路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显得愈发明显。

 

为此,2020年4月14日,商务部专项发布了《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新冠肺炎疫情对单用途商业预付卡造成了较大影响,部分发卡企业面临经营困境,衍生相关风险,因此要求建立单用途卡发卡企业和企业风险监测机制,及时掌握辖区内发卡企业经营动态。这也拉开了预付卡监管专项检查的序幕,各地执法部门均陆续转发通知予以响应。

 

一、 监管现状

 

早在2012年11月1日,商务部就颁布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16年进行了修订,加强了对预付式消费领域的监管。该办法主要将发卡企业分为三类,分别是集团发卡企业、品牌发卡企业、规模发卡企业。集团发卡企业是指发行在本集团内使用的单用途卡的集团母公司。品牌发卡企业是指发行在同一品牌特许经营体系内使用的单用途卡,且拥有该品牌的企业标志或注册商标,或者经授权拥有该企业标志或注册商标排他使用权的法人企业。规模发卡企业是指除集团发卡企业、品牌发卡企业之外的上一会计年度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或工商注册登记不足一年、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虽然该管理办法的适用对象为“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并不包含体育健身行业,但对同样属性的健身行业预付卡也具有一定的参照作用。

 

根据《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工作的通知》,各地对于预付费消费业务进行监管检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备案

 

发卡企业应当在开展单用途卡业务之日起30日内到主管商务部门备案。集团发卡企业和品牌发卡企业的主管部门是其工商登记注册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规模发卡企业的主管部门是其工商登记注册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其他发卡企业的主管部门是其工商登记注册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

 

备案时除了要提交《单用途卡发卡企业备案表》以外,企业还要提交资金存管账户信息、资金存管协议、单用途卡业务、资金管理制度等材料。集团发卡企业和品牌发卡企业还须提交与售卡企业签订的协议文本及售卡企业清单,集团发卡企业提交集团股权关系说明,品牌发卡企业提交企业标志、注册商标所有权或排他使用权证明等材料。

 

2. 发行与服务——“三项制度”

 

这是目前各地专项检查的重点问题之一。该阶段主要检查备案发卡企业执行“实名登记”、“非现金购卡”和“限额发行”三项制度的实际情况和到位程度。具体如下:

 

实名登记

第十五条 个人或单位购买(含充值,下同)记名卡的,或一次性购买1万元(含)以上不记名卡的,发卡企业或售卡企业应要求购卡人及其代理人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并留存购卡人及其代理人姓名或单位名称、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和联系方式。

非现金购卡

第十七条 单位一次性购买单用途卡金额达5,000元(含)以上或个人一次性购卡金额达5万元(含)以上的,以及单位或个人采用非现场方式购卡的,应通过银行转账,不得使用现金。

限额发行

第十八条 单张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5,000元,单张不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1,000元。

 

另外,有效期也是监管部门的关注点之一。2021年6月15日,深圳市商务局发布《关于开展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其中附件二就要求重点关注预付卡的有效期限制。根据《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2016年修正)第十九条规定,记名卡不得设有效期;不记名卡有效期不得少于3年。

 

3. 资金存管

 

资金存管是整个预付卡监管即将触及的核心环节,也是今后真正能够落实预付费业务风险控制的关键举措。该部分主要检查发卡企业是否存在实际存管资金或缴纳保费不到账、资金存管比例不达标、保函或保证保险失效或不足、金融机构未确认资金保障状态等情况。该项监管措施的实施,将对预付费业务产生重大的影响,后文将对此进行详述。

 

4. 业务报告

 

该阶段主要检查发卡企业是否存在未按要求填报业务经营情况、业务经营信息不全、业务数据异常等情况。

 

二、现行预付费卡资金存管措施简析

 

一线城市中,上海和北京均已经或即将立法对体育健身行业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进行资金监管。根据北京和上海的立法文件,资金监管制度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1. 资金监管模式

2. 资金监管比例

3. 资金专户存管

4. 资金划拨

 

下表主要从资金监管情况方面对北京与上海的健身行业预付资金监管制度进行对比分析:

 

北京与上海资金监管制度对比

资金监管方面/地区

上海

北京

资金监管模式

在专用存款账户管理、投保履约保证保险、同业企业互保三种模式中择一实行。选择后两种的,可以冲抵全部或者部分存管资金。

 

采用动态监管的模式,首先圈定重点监管对象,其次近三年内无行政处罚、无信用负面信息、无预付投诉的可降低存管资金比例(40%→30%),最后可根据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动态调整预付资金存管比例。

资金监管原始比例

存量经营者存量预收资金余额超过20万元人民币的,应当将全部存量预收资金余额的40%采取专用存款账户管理。单一健身项目存量经营者存量预收资金余额超过20万元人民币的,应当将全部存量预收资金余额的20%采取专用存款账户管理。

原则上应将预付资金的40%作为存管资金,近三年内无行政处罚、无信用负面信息、无预付投诉的,其资金存管比例可调整为30%。

资金监管可调比例

采取同业企业互保的方式,同时将存量预收资金余额按照分级标准采取专用存款账户管理,冲抵存量预收资金余额存管资金。

信用等级评定为A级的市场主体,每年减少5%的资金存管比例 (最低不少于10%);信用等级评定为D级的市场主体,每年提高5%的存管比例(最高可达100%)。

是否专户存管

是。

是。

资金划拨

按季度,多退少补。

同步同比例,服务完成并经消费者确认同意。

 

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北京对预付资金的监管模比上海更加严格。首先,在监管模式方面,北京虽然说是动态监管,但只有单一监管模式,且预付资金存管比例设置得偏高,最高可达100%。而上海设置了三种可选存管模式,可选性较高,资金存管比例设置得比较灵活。

 

其次,在存管资金的基数方面,上海的基数是全部存量预收资金余额,而北京的基数是预付资金总额,北京的基数比上海的高。

 

最后,在资金划拨方面,虽然上海与北京的发行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的经营者均需要开设专用存款账户,但是在北京对体育行业的监管模式下,专户内资金调动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是经营者完成服务,第二是消费者的确认。存管银行在确定消费者确认同意后,才能履行同比例的资金拨付。换言之,在北京对体育行业的监管模式下经营者无法自行调动资金。这也意味着北京对体育行业预付款的资金监管程度较上海更加严格。

 

三、深圳监管动态

 

据报道,深圳市消委会、深圳市品质消费研究院针对“预付式消费安全”问题于2021年3月11日举办了专题研讨会。深圳市健身协会、餐饮商会、美容行业协会等13大行业协会联合多家知名企业宣布,将共同制定国内首个“预付式消费安全团体标准”。该标准将引入大数据风控、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借助区块链的可追溯与公开透明等技术特性,创建一键退款、一键理赔和一键投诉的安全机制,保障消费者权益。此外,该标准将从预付式消费流程规范(商家资质、合同要求、费用退还、法律责任等)、新技术使用(区块链等)、数字化新消费业态探索等层面出台详细规范,包括“契约式消费”等新业态模式。

 

除此以外,深圳市商务局于2021年6月15日发布了《关于开展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其中就要求加强备案管理、加强督促检查、加强舆情引导、做好工作情况报送,要求深圳体育行业的经营者就预付卡发卡运营情况进行报告,包括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发卡背景、2020年度发卡及兑付情况、“三项制度”执行情况、资金存管情况、发卡企业业务运行系统情况和客户服务情况。

 

综上所述,监管部门已经高度关注预付卡的管理对于防范非法集资、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不仅北京、上海和深圳,实际上全国很多地区例如温州、广西、江西、山西等地也都已或多或少开展了预付费业务的资金监管措施。除了采用担保交易的方式外,部分地区还采用了缴纳固定额度的保证金作为资金监管手段。


可以看出,正如2004年前后券商资金链断裂危机加速了证券经纪业务交易保证金三方存管制度的全面实施一样,预付费资金存管制度的推行,一方面将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能倒逼经营机构持续提供优质服务。这种模式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后续更进一步的试运行和观察,政策的落地依然需要时日。但面对越来越严的监管和用户越来越谨慎的购买决策,以前粗放的预付费消费模式应当会面临重大变革,相关行业的经营者即将面对精细化运营的较大机遇和挑战。